「異位性皮膚炎」怎麼辦? 萬芳醫院 皮膚科 江盈儀醫師
異位性皮膚炎是小兒皮膚炎中最常見的一種慢性皮膚病。病患常因全身搔癢而影響學習,同時皮膚常常會有乾燥脫屑,紅腫的溼疹變化,反覆搔抓也會產生大片的傷口甚至造成色素沉澱而影響外觀。根據美國小兒科醫學雜誌在2008年10月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發展中國家小朋友大概有10~20%患有異位性皮膚炎,而成人中則大約占有1~3%。大部分的小朋友都是在五歲前發病(85%),六成是在一歲前發病。父母之一若有過敏體質,孩子有三分之一的機率遺傳到,如果兩者都有過敏體質,孩子遺傳到的機率將提高到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
如何正確及早診斷異位性皮膚炎,非常重要,診斷異位性皮膚炎有以下幾個重點:
一。必要診斷條件包含了:
1。皮膚搔癢
2。慢性並且反覆的溼疹發作
3。符合年紀的典型皮膚表現(從急性到慢性的變化都有)(如小時一開始從頭部開始,長大後好發在皺摺處)
4。家族過敏性體質,如氣敏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等。
二。重要的表現
1。年紀小即發病
2。有家族過敏史包含氣喘,過敏性鼻炎,免疫球蛋白IgE升高等。
3。皮膚乾燥
三。相關的特徵:
1。白色劃紋症,血液回流時間延長
2。皮膚毛孔角化,手掌橫紋表現,或是有類似魚鱗癬等皮膚表現
3。眼睛或眼周的變化,如過敏型黑眼圈等
4。其它局部的皮膚變化,如癢疹,慢性溼疹,口部及耳朵附近的發炎變化。
四。排除其它皮膚病變,
包含接觸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疥蟲,乾癬,藥物疹,膿痂疹,先天性皮膚疾病魚膦癬,皮膚淋巴癌,鋅缺乏症,等等
五。其它和異位性皮膚炎可能有相關的表現包含有尋常型魚膦癬,毛孔角化,錢幣型溼疹,及白色糠疹等
異位性皮膚炎不只影響病患本身,也會影響患者的家庭,此外,病患也會因為癢-> 抓-> 癢-> 抓的惡性循環導致睡眠不足,上課或工作專注力無法集中,焦慮和壓力也會伴隨而來,因為皮膚外觀常常變粗變黑,常會產生自卑的心理,同儕也會給予異樣的眼光,這個時候,除了醫師的治療之外,其實家庭的支持和心理建設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加上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也常伴有過敏性鼻炎,及氣喘等,所以整體的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的異位性皮膚炎形成的原因非常的複雜,包含基因,免疫,代謝,感染,內分泌甚至環境都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
而最主要的的特徵有二,1,皮膚的表皮防禦能力下降 2,表皮的發炎反應。
我們常常可以發現病患的皮膚粗糙,而且保水能力下降。並且欠缺正常表皮組織構成的一些蛋白和酶,以及神經醯胺等保溼的物質。使得原本表皮的構造不再完整,表皮微生物的滋生,對各種過敏原的抵抗力下降。
皮膚的發炎反應,則和我們人體的免疫反應有關。當我們因為皮膚發炎產生搔癢的感覺後,我們常會不自覺的去搔抓,而且傷口常常會有濕濕爛爛的反應,有時也會造成傷口的感染,而產生許多發炎物質,這些物質會刺激傷口產生一連串的免疫反應,並且會讓免疫球蛋白IgE及嗜伊紅性白血球上升,這些免疫反應會產生一個惡性循環,使得皮膚愈抓愈糟,因此目前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主要是針對如何提升皮膚的防護力,以及如何減少免疫發炎反應二大方向來著手。
良好的皮膚照護對異位性皮膚炎來說是最重要的基礎。包括使用乳液,加強保溼,並且隨時補充保溼劑,而良好的保溼產品最好是沒有香料及色素,至少一天要使用二次以上。洗澡時不要用力的揉搓,使用溫和的清潔用品,並且在沐浴後要加強使用乳液等保溼產品。
此外,須要避免的事物如以下所列:
含有酒精的化粧品,收斂劑,香水,
刺激性的清潔劑
含羊毛或是合成纖維的衣物
身心上的壓力
感染(細菌,黴菌,病毒等)
流汗或是過熱的環境
比較容易誘發異位性皮膚炎的食物:牛奶、蛋、花生、核果(如胡桃、腰果)、大豆、小麥、 魚、貝類。或是以上種類食物的加工品。
不過建議除非真的有明顯的關聯性,不然不宜對食物做太多的限制,以免造成營養不良。
2008年1月,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對於母乳對異位性皮膚炎的幫助提出一個建議,以目前的研究報告來說,在嬰兒出生前四個月給予母乳比起其它配方奶粉可以降低前二年產生異位性皮膚炎的機率。至於母親在懷孕和哺乳時是否需要做飲食上的限制仍沒有確切的定論。
在添加副食品的部分,包括一些較易引起過敏反應的食品如牛奶,魚,蛋,花生等是否需要延緩4~6個月再加入目前也沒有明確的報告顯示會有幫助。不過後續研究仍需進行以了解小孩長期的反應。
益生菌是否對異位性皮膚炎的小朋友有幫助目前尚有爭議。2002年芬蘭曾經做了一篇研究顯示如果有異位性皮膚炎的母親在生產前四周及哺乳期時服用益生菌,寶寶在前二年產生異位性皮膚炎的比率會下降, 但是在2007年澳洲有另一個研究表示在小孩出生前半年給予益生菌,可能反而導致提前出現過敏的症狀,因此目前益生菌的療效並沒有定論。
在藥物治療的部分當然還是以抗發炎及抑制免疫反應的藥物為主,最常用的外用藥物有類固醇,及普特皮、醫立妥等軟膏。外用類固醇在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已經使用超過四十年,並且分為七個不同強度的等級。雖然類固醇有一些副作用比如說是皮膚變薄,大量使用可能會影響內分泌,但是其實只要在醫師的指示下使用,仍然是安全,而且是第一線的用藥。普特皮和醫立妥使用在二歲以上的患者,是非類固醇的藥品,目前健保給付在較嚴重的病患身上(病兆體表面積30%以上),以減少長期使用類固醇的副作用。但有部分患者使用會有灼熱感,如果有這樣的狀況請告知醫師。另外抗組織胺類的口服藥物是抑制癢感的主要藥物。因為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常常因為皮膚屏障受損,及免疫反應異常,而容易導致細菌感染,最常見的就是金黃色葡萄球菌,這樣的病患可合併使用抗生素治療。如果以上療法效果都不佳的嚴重病患,就要考慮採用照光療法或口服免疫抑制劑類的藥物。
異位性皮膚炎是慢性的疾病,因此如何學習好好照顧皮膚是非常重要的,避免會惡化異位性皮膚炎的狀況,配合醫師接受適當的治療,才能好好控制病情。